Sunday, March 18, 2012

兩個爭辯不休和尚

故事發生在一間廟中,有一個老禪師叫了一個胖而憨厚之和尚去買鹽巴,去了半天後空手回來,另一個瘦而聰明的和尚看到這胖和尚空手而回,就問明原因。肥和尚說:「因為半路遇到賣口香糖阿婆,在天橋受寒的叫賣,心理很可憐她,故把錢都買了口香糖,並牽阿婆回家,時間延誤了」。瘦和尚卻認為胖和尚作錯了,他說:「因為有許多集團或家人針對民眾可憐老人和小孩的心,專門訓練小孩和老人來賣口香糖或乞討,民眾的可憐行為可能導致那些集團或家人更變本加利的利用的小孩或老人,增加其叫賣時間和數量,表面上也許幫了他們,實際上可能更害了他們」。兩個和尚爭辯不休,最後來到老禪師前面。老禪師看了瘦和尚笑者說:「您是對的!」,胖和尚這時不甘示弱向前想辯護,這時老禪師摸了摸他的頭說:「您也是對的!」。這時旁邊最小的沙彌摸了摸頭不解的說:「師父!師父!您錯了!假如大師兄是對那二師兄就錯!假如二師兄是對那大師兄就錯!」。老禪師點點頭說:「您也是對的!」

Saturday, April 30, 2011

崇拜極限(The limits of our worship)

許多宗教家錯誤地將從事人道工作當作是靈性修行。真正的靈性導師們都不關心於改變這個世界。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是用於作為靈魂學習的舞台。正如小學和大學之間必須有一座橋樑一樣,在靈魂的旅程中也有許多我們必須經過的中間階段,這個世界便是其中之一。

重新投胎在這個世界的靈魂,必須從這個叫做「地球」的學校,所提供的課程中學習。遍及所有時代的人類,都會被置身於相同旳課程。這些課程都是以成雙和相對性來呈現。我們因為這個原因而必須面對愛和恨,色欲和冷淡,貪心和滿足感、憤怒和諒解、疾病和健康、生和死等等的感覺。這二元性是──世界的本質。只要有白天,就會有黑夜。只要有富人,就會有窮人。只要有戰爭,就會有和平。我們的目的應該是從這間學校畢業.通過將自己提昇在相對的二元性之上。唯有到那時,我們才會抵達我們真正靈性的家。

不同的宗教鼓勵我們去做慈善工作,祈禱和過一個有道德的生活,他們以為這些就是宗教的全部內容。雖然這些行為都很好,但是它們還不夠,因為它們不能帶我們超過靈性領域較低的天堂。一旦這樣的好行為所獲得的福報用完了,那靈魂就必須回到這個意識層次,並完全地再次重新開始,因為我們由於所作善行的酬報而去的天堂都全在心智的領土。

完美平衡,自我領悟(Perfect balance, lightness of being)

我們實際上想要從生活中得到什麼?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為了什麼目的呢?我們所選定的道路會帶領我們去哪裡?我們是否真正地去某地-或是我們的路帶我們去繞圓圈呢?我們是否對我們的生活感到幸福呢?

 針對那些問題,如果我們不滿意自己的答案,我們可能要全心全意地去尋找一條道路,一條讓我們可以活在世上而同時發展我們裡面最大潛能的道路。

對我們而言,作徹底的探究以找出對我們最好的那條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對買一件男裝上衣這麼不重要的事,我們都要考慮許多件後才選擇一件,那麼在作這個重要決定時,我們應該更加謹慎。

我們對自已有一個責任。我們必須愛護自己。沒有其他的人會替代我們走我們的道路。我們必須親自去歷行。靈性導師將會幫助我們,但是我們必須付出努力。我們可以依靠靈性的五大支柱,提供我們一個堅固的地基,讓我們可以在上面建立我們的靈修生活。當我們下定決心要成為更好的人類時,自那一刻起,我們開始發展自己靈性的本質,並隨之發展我們內在的最佳層面。如果我們要成長,我們必須先將靈性價值觀導入我們的物質世界開始。我們必須走出自我限制的小圈子,而擴大我們的理解力和活動的範圍。

尋找快樂的國度

對於許多人而言,其大部份的生活在於嘗試去維持一種平衡,就像奮力於龐大群眾的推擠中求立足。生活似乎要求我們變成專業的玩雜耍者。我們想要把我們的工作做好、住更好的房子、買更名貴的車、進出高貴餐廳、銀行有數不完的錢;我們還要參加運動,享受業餘的消遣和培養外在的興趣。這些我們全部都要,而似乎還不足以滿足我們──為了使事情變得更複雜──我們的要求更甚,要更多的金錢、權力、知名度、財產及所有東西。問題在於我們不一定能得到它們。我們不能擁有它的簡單理由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一覺睡後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陽。而且即使我們有,一旦實現一個慾望,另外一個又意外的出現,以致我們的時間和精力無法和慾望的要求相稱。無論我們多辛苦地嘗試,在那我們可支配的有限時間內,我們還是無法滿足慾望在心智上行成的所有要求,而製造更多的幻象。

真正的平衡和這些外在的事物毫無關聯,它是我們內在的一種狀態。我們從來就未曾了解我們內在「靈性需求」是什麼?事實上,大多數的人不正都花費大部份的時間,以各種方式追求外在快樂嗎!他們希望快樂能長久,而在各方面尋找它──如親屬關係、職業、賺錢、性愛、閱讀、看電影、喝酒、服用毒品、出外飲食及購物、買衣物和取得權勢、知名度或聲望等。基本上這些都是身外之物,意味著人們認為快樂是透過外在世界而得到。而這些根本就不是真正的「靈性需求」,因此我們畢生日夜工作,只是為了去佔有那些永遠不能真正屬於我們的東西!我們筋疲力盡在追逐幻象。父母、配偶、孩子、朋友、財富和財產,全都伴隨著死亡而消失,有時更在死亡前就消失了。他們隨著我們的最後一口氣,永遠的喪失,然而,遍及我們一生,卻只為了他們而活著和工作。每個人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曾陪伴一個人超越死亡,永遠也不可能做到。我們都知道,我們必須留下身軀;留下我們積聚的所有寶物。我們向所愛的人告別。在死亡時,無論我們是否願意,都必須放棄一切與這個物質世界有關的事物。

我們對世俗事物的持續追求和全神貫注於各種物體、人員和活動等,讓我們一直陷於痛苦和悲傷的漩渦中。發展內在靈性的生活,是一件強而有力的工具;它能幫助我們於內在建立我們不斷嘗試往外追尋的平衡和快樂。人們理當自問,如何才能做到呢?而合理的答案,首先,是接受那些了解這問題者的幫助­。我們必須接觸這些已經開發自已靈性潛能,並可以教導我們也如此做的人。

您是否曾為您的死亡之路做好準備



我們為別人的死亡而感到悲痛,但對自己的死亡卻很少去正面思考它。事實上,我們應對自己的死亡關心,並對那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做好準備,才是明智之舉。在通過死亡之門時我們將會去哪裡?在那裡我們會和誰會面?難道不該深謀遠慮的去考慮這些問題嗎?雖然宗教書籍談到這個課題,但是我們卻很少注意它們,我們總是認為它們只不過是幻想或神話故事,或是為了使人們斷絕罪惡、促使他們行善的努力。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越過死亡的大門,沒有人會例外。那麼,為什麼又對這個課題視而不見呢?

法院大法官或總統可以免於法律制裁之免責權,火車站長的親友可以免於排隊買票之辛苦,火車站長本身更可以免於付款而搭火車,世間每種行業都有一定程度的免責權,然而作為醫生的卻不能免於生病的免責權,更別說是死亡,就連看病也必須付款。醫院和醫生也許可以讓您免於部分病痛引發的痛楚,卻也無法讓您安然免於走入死亡之威脅。

為自己死亡做準備的最佳時間並不是從我們死亡的時候,如在我們尚有充分時間時做準備,會容易的多。就如中國神秘學家,<span>老子</span>在他的《道德經》中所說的:“處理困難的事,應從容易的著手(圖難於其易);處理大事,必從細小的事情做起(為大於其細)。世上所有困難的事,必是從容易著力的地方著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世上所有的大事情,必由小事情開始(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千里的行程,從第一步開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當一個人要去另一個國家旅行而為此做好準備,多數人會同意這是正常的做法。他們至少會考慮和安排好交通工具,並決定要住在哪裡。我們對這些世俗之物是多麼的小心,我們很少不事先做好各種各樣的安排便進行一個重要的旅程。然而對於每一個人所必須走的一段旅程,卻很少有人為此做任何事。誰會真正考慮到死後的旅程會導向哪裡,或我們應如何為自己做準備,以使這旅程更順利呢?

宗教儀式和典禮的極限

所有的宗教都對人類宣揚相同的道德和靈性真理。它們旳主要教義就是:所有的人都應該奉行良好的品性,對創造主有信心,和與祂取得交流。當代的宗教都要求我們崇拜或尊敬過去的神秘學家們,例如基督(Christ)、摩西(Moses)、默罕默德(Mohammed)、佛陀(Buddha)、克里斯那(Krishna)、老子(Lao Tzu)、古如納那(Gururlanak)等。不過,它們沒有告訴我們,這些神秘學家們是如何取得卓越的靈性成就,或教我們怎樣能實際地看見他們,以便向他們學習。它們強調必須對某一本宗教經典有信心,但是它們沒有詳細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得到經典中所描述的靈性經歷。它們告訴我們說,我們的目的是去取得與上帝或佛祖的交流,但是卻不能提供我們這麼做所需要的工具。它們允諾拯救,卻是單憑信心,而且只能在死後才獲得。


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讓我們與上帝或佛祖重新交流,怎麼能經由儀式和典禮達成呢?聖餐儀式、禮拜儀式和典禮及崇拜的地方,只是限制和阻止我們〔向內〕尋求的努力,因為它們以外在的崇拜取代了它的位置。假如一味的默禱和拜祭,並許下一些交換的條件來換取世俗的物質,那將是離開與上帝或佛祖的交流越來越遠

如何尋找您的朋友


宗教的教義本來是一門科學,我們必需利用自己的身體去進行試驗,並給予時間去自我証明其結果的。為了可以在我們自身內在做試驗,我們使實驗室(即身體)處於良好狀態中,因此我們的生活應該有次序,正確地調整我們優先考慮的事項,並按照它們的優先順序去行動等,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最需求的追求,必須以行動來反映。

然而一些傳達宗教的人事,把宗教變一種信仰,傳說,摸拜和禱告。祈求和奢望美好的未來,成為學習和實踐宗教的方法,而捐獻錢財作為贖罪的一種買賣。

如果我們有決心要將我們的生活發展到它最高的潛能,我們應該更深入探索我們內在的靈性。首先,我們應從尋找靈性教義和選擇性地和人交往開始。好的同伴和誠實的朋友將會使我們偏向真理的方向。因此,每位聖人都向他的弟子強調良伴的重要性。我們會在不刻意下轉變成和我們所愛的人相似的品德,這是人類本性的事實。人往往受到他或她所結交的友伴所影響。與貪心和好色的人為伍,我們將養成其相同的癖好,同樣的當與有靈性傾向的人相伴時,我們也一樣變成趨向於靈性。和有世俗觀念的人在一起,我們較可能被引誘去作有害的行為,而與有靈性觀念的人結交,我們就可能變成和平與純潔。